(资料图片)
北京日报客户端 | 记者 丰家卫 通讯员 陈洪胜 时继浩 范兆旭
“喜封金顶!”5月19日,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的顺利浇筑,由济南城市建设集团投资、中交一公局集团承建的国道104京岚线济南黄河公路大桥扩建工程南岸主塔顺利封顶,现场传来一阵欢呼。这标志着高度168.6米的大桥主塔抵达空中“最高点”,黄河流域矗立起新的地标性建筑。
原建成于1982年的济南黄河公路大桥,为主跨220米双塔混凝土斜拉桥,在当时为亚洲第一、世界第七的桥梁。此次扩建的济南黄河公路大桥总长2518米,主桥长1028米,主跨488米,上层为双向八车道公路,下层为双线轨道交通。其中,主桥为双塔双索面钢桁梁斜拉桥,与既有黄河公路大桥并行建设,两座大桥中心间距仅为33.5米,为黄河上第一座并桥建设工程,也称“子母桥”。
据了解,新建济南黄河大桥主塔设计为“宝瓶型”,塔柱斜率大,线形控制难,最高度为168.6米,相当于56层楼高。此外,大桥钢桁梁每延米用钢量达34.8吨,工程总用钢量达7万吨,是我国黄河流域目前在建跨径最大、塔柱最高、钢桥最长、用钢量最多的公轨分层合建斜拉桥。
在柔软富水的黄河漫滩上修建一座现代化多功能大桥,并非易事。据了解,大桥主塔桩基深达108米,最大钻深达120米,为典型的超大索塔深基坑施工。为快速实现地下工程开挖、成桩和回填等一体化工序循环,建设项目团队坚持“在最短的施工时间内做到对地层的最小扰动”,在国内首次使用D500型旋挖钻成孔工艺,将原本4天左右的成孔时间缩短到33小时,大大加快了成孔效率。此外,“宝瓶型”主塔下塔柱倾角达66.15度,瓶腹处呈圆弧状,独特精妙的设计造型带来了异乎寻常的施工难度。项目技术团队针对结构特点和技术特征,经过多次信息化模拟推演,构建起组合式附加背楞支撑体系的新型全封闭液压爬模系统,巧妙利用已浇筑完成节段形成支点,替代传统落地支架法,破解了大倾角索塔建造难题。在有效减小翻模过程中对老桥通行影响的同时,也为钢筋模板的精准安装腾出施工组织空间,实现百米主塔、毫米级管控。
新大桥立柱架梁,旧大桥车水马龙,并驾齐驱的两座大桥,分别代表着不同年代我国高水平建桥的工艺工法,意味着永不止步的传承和超越。主塔封顶后,项目团队将集中精力投入钢桁梁架设等环节,有望于2023年9月左右实现主桥合龙。另据了解,济南市在“十四五”末,将建成26条跨黄河通道,在所有黄河沿线城市位居首位。在这些通道中,济南黄河大桥是唯一一个扩建工程,也是中交一公局成立60年以来在黄河、长江流域修建的百余座桥梁之一。该桥作为连通济南市主城区和起步区的重要通道,建成后通行时间预计节约20分钟左右,将为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。
高兴摄